內容來自hexun新聞

四方面解讀中國企業境外發債——破解跨境融資迷局之二台中創業貸款~銀行貸款率利比較2016最低的銀行推薦

四方面解讀中國企業境外發債——破解跨境融資迷局之二達薩 中國企業到底能不能到境外發債,這裡恐怕沒有一個直接的答案。能與不能,可以從兩個層面解讀。一個是法律或監管許可,另一個市場接受度。第一個層面,目前尚無任何監管機關可以批準中國企業直接到海外發債,換言之,中國企業尚不能通過直接的監管審批而獲準到海外發債。除瞭兩個例外:一個是2011年發改委和人民銀行曾批準部分企業和銀行赴港發行人民幣債券,這個如大傢所知是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之後未再繼續批準過。另一個是2012年外管局零星批準部分企業對外擔保發債,但一方面沒有正式文件頒佈且個例保密進行因此鮮為外界所知,另一方面獲得擔保批文的要求苛刻遠非普通企業能力所及。基於此,迄今為止中國企業在境外發債都是通過其境外子公司作為發行主體來進行的。但需要指出的是,這裡說的中國企業其實是法律意義上註冊在中國大陸的企業。對於境外註冊的中國企業,比如紅籌上市公司,由於不受國內法律管轄,其發行債券隻要遵循境外監管規定就可以瞭。而境外監管機關,通常是不對發債做審批的。第二個層面,即便獲得監管通行,也並不意味著債券就能夠成功發行出去,這取決於境外投資者是否認可中國企業的資質。一個重要標志是能否獲得足夠好的國際評級。過去四年間,在境外成功發行過的中國企業也不過30傢左右,而且從去年開始就鮮有新增發行主體,基本都是同一發行人的重復發行瞭。由於境外資本市場的連通性和資本的全球流動性,境外投資者的投資組合是著力於全球的。中國企業隻可能是其資產組合中的一部分,而且是較小的一部分。原因多樣,比如老外眼中的“China risk”,比如中國企業缺乏歷史發行記錄因此信用不透明,比如中國企業缺乏國際評級等等。以上是第一方面。其次,我們來看一看中國企業在海外如何發債。前文提到,中國企業在海外發債的主體都是其境外子公司,同時母公司提供一定形式的增信手段,其目的是獲得一定的國際評級從而獲得國際投資者的接受,否則就很可能面臨發行失敗。一般來說,信用增級通常有三種方式,程度從弱到強依次為安慰函(comfort letter),維好協議(keep well)和擔保函(guarantee)。安慰函象征意義大,增信實力弱,一般不被采用。擔保函需要外管局審批,難以獲得,隻有少數央企如國傢電網,中冶集團等以此種方式發債。多數情況下發債采用瞭維好協議的形式,其具體形式和功用不在這裡展開討論。第三點,我們再來看看發債成本對比。有的企業認為境外發債的成本低,於是將其作為低成本融資甚至跨境套利的工具。這主要由於過去幾年適逢量化寬松帶來的美元世紀大底,中美國債的利差水平曾寬至3%以上,信用利差又相應收窄到歷史地位,從而使得發行成本大大降低。加之能走出到境外發債的企業都是高端優質的好企業,因此其融資成本的節約就更顯得可觀。例如,2013年5月發行的中海油債券曾創下3年期1.125%,5年期1.75%,10年期3%和30年期4.25%的歷史最低票息組合。比同期的國內融資成本要低到3%以上。房地產企業亦是很大的受益者,幾乎所有的大型地產商均在海外發行瞭債券,成本大部分在6%到9%之間,對比看看國內動輒十幾的地產信托融資成本,其成本節約的功效更可見一斑。但在不同時點,對於不同個體,這個結論是否還成立則是需要更深入思考瞭。第四點,我們來看一看資金使用和回流問題。發的出還得能用的出。發債資金能否回流使用,用途是否有限制,是個更加現實的問題,也是個復雜棘手的問題。簡單來說,資金回流沒有一條陽光坦途。紅籌企業可以通過對大陸子公司增資或股東貸款的方式在投註差項下回流,對於大陸註冊企業則基本沒有合適的路徑,於是群眾智慧再次發威,創造出各種的彎彎繞方式,並催生瞭一眾魚龍混雜的中介。比較熱鬧的方式,比如某企業在境外發債,資金做成RQFII,在國內同時發一隻中小私募債,回流以約定利率認購,從而實現曲線融資。(責任編輯:HN027)

新聞來源http:/民間信貸借貸/news.hexun.com/2014-06-23/165962141.html議員痛批卸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olasny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